首页 > 新闻与资讯 > 资讯
庄惟敏:智慧城市要重视“新技术”下的“智慧”
来源:中华建设网      发布日期 : 2018-06-27

近日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庄惟敏院长就“智慧城市”发表了自己的见解。

他说,人能够和环境自然的交流,这种交流不带有环境规定的强迫性,也不带有人的主观臆断的强加,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自然的交互方式,来实现和环境之间的对话。我想,这就是“智慧城市”。

城市、家居,“智慧”在哪里?

我们谈论的“智慧”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?所谓智慧,它需要能够权衡所有的要素,寻找出一条非常适合的途径。未必最好,但一定要smart。

对于城市设计中的“智慧”,第一个层面,它应该是本原智慧的一种体现以及和自然的一种交互。所以在设计中,或者说城市营造中,那些很具有规定性的、很僵硬的空间、环境、装置,我认为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“智慧城市”的概念。智慧是一个“大智慧”的概念,而非“小聪明”。

“新技术”下的“智慧”,我认为应注重四个方面:新材料、新方法、新建造、新集成。

· 新 材 料

建筑革命离不开材料革命。

从2000多年前维特鲁威写下《建筑十书》,到意大利人发现火山灰能够转变成水泥,新材料的产生使人类得以见到古罗马、古希腊大跨度建筑的出现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,钢结构更是将建筑推向新高度。

但是往往在建筑里,特别是在学校的教学中,并不会使用大量的新材料,依然停留在几种混凝土、砖石,甚至木材都很少见。在中国四大材料里,木材资源紧缺,所以不鼓励使用。但我们今天所说的木材与鲁班时期的木材已不尽相同,如今更多是胶合木,完全可以仿照混凝土钢节点的受力方式,更加先进,甚至于耐火。

如今有很多新型的材料使建筑更加“智慧”,比如“相变材料”。物质有三态:固态、液态、气态,当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转变的时候,它会长时间保持一种温度,根据此原理研制的材料便是相变材料--由一种相态变成另一种相态。我们将相变材料填充到建筑的墙体、地面、天花,通过控制相变温度,以及材料的组分,便可达到恒温的作用。

· 新 方 法

今天的设计方法、建造方法引领了建筑的发展。广州大剧院是扎哈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,为了实现非线性的参数化设计,施工时其表皮是用三角形石板围护起来的。但实际上施工是很困难的,每一块石板的尺寸都不一样,所以在很多层面上它存在着缺陷,比如防雨的问题,比如快速施工。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参数化来解决这个问题,同时新的材料如GRC,高强喷射混凝土,都可以在很薄的面层上做出连续的没有任何缝隙的空间。所以如果一个方案里能看出设计方法的创新,那是值得鼓励的。

· 新 建 造

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实际上是有一点偏颇的,最主要的原因是“建造”这一体系被割离。自古以来,“建造”都是建筑师的必修课题,在“智慧城市家居”中,建造的工艺、建造的技术应该怎么样体现?

我们原本认为非线性的建造难度很大,反观其他行业,汽车、飞机、轮船其实很早便开始非线性建造。它们的建造工艺和今天的建筑建造工艺到底区别在哪儿?大家原来熟悉的如计算机辅助集成制造业和现在的“中国制造2025”、“工业4.0”是结合起来的。比如Dobot机械臂,其钻头可以把混凝土切割成各种形状,那么它就创造了施工层面上难以想象的可能性。

· 新 集 成

我们的单项技术都不弱,但是你会发觉集成起来后,整体实力可能就会大打折扣。建筑就是一个最大的集成,集成做得好,这个建筑整体就会好,这个城市环境、空间就会好,所以所有“智慧”的因素可以通过集成的方式融合在一个建筑单体内,融合在一个街道、一个街区,乃至一个城市里面。今天提到的“智慧城市家居”一定是各方面取得平衡之后相对完美的产物,而不是抓一点。

Smart City  or  Smart Thinking

Smart City 只是一个固化在历史长河中某一个点上所呈现出来的物化结果。今天的新技术就是明天的老技术,新技术是要有一个时间维度来衡量的,所以 Smart Thinking 才是关键。我们要用一种“智慧”的思维方式,也就是我所说的本原的思考,来应对城市的发展。

我们在讨论当代技术的同时,一定不能丢掉古人留下的智慧。我们最近的一个“十三五”科技课题中,研究的便是西部多民族聚居区,他们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着一种融合了生态绿色与文化的智慧。为什么原来的夯土墙今天又被翻新利用?为什么原来新疆晾晒葡萄的土坯又被重新搭起?

夯土墙在当地很耐久,同时它具有很好的热惰性。诸如这些经验都是祖辈们总结出来的,他们用最朴素的方法将生态、环境、文化结合起来,到今天,是一种文脉的延续。所以我们在研究新技术的同时,一定不要忘记前人留下的经验,这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。